“粽子香,香厨房;艾叶香,香满堂。”端午节吃粽子,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。
如今,当我们讨论粽子的时候,百年老字号“五芳斋”是绝对绕不过的。然而,不为人所知的是——这家嘉兴的百年老字号,创始人和传承人却全部来自兰溪。
对于这段历史,兰溪知道(微信ID:lxzhidao)进行了全面梳理。五芳斋的百年史,恰如一部在外兰溪人的奋斗史。
张锦泉:
赤脚走进嘉兴,11岁提篮叫卖兰溪粽
兰溪多丘陵,盛产棉花、杂粮、箬叶。因此,弹棉花、包粽子成了兰溪人的拿手好戏、一门谋生的手艺,世代相传,形成了浙江上八府、下三府公认的兰溪人的独特技艺。
嘉兴是一个富庶之地,嘉兴本地人是不屑弹棉花这一行当的。自20世纪初,弹棉花多为兰溪人把持,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兰溪人为主的弹棉花行业圈,他们互通消息,相互照顾。“兰溪人帮兰溪人”也成了兰溪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的潜意识。
1921年,在嘉兴荟萃“细点”(嘉兴、湖州地区点心的总称)的张家弄来了一位兰溪人。由于他的出现,粽子成了“嘉湖细点”的头牌美食,从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粽子字号——五芳斋。这位兰溪人叫张锦泉,时年只有11岁。
张锦泉塑像
张锦泉,1910年出生于兰溪女埠镇张家村(现属兰江街道)。9岁时父母双亡,在当地无亲无故、无依无靠,同族叔叔见其可怜,带到嘉兴来,以期谋条生路。因囊空如洗,张锦泉跟着叔叔一路步行,走到钱塘江边,脚上草鞋就走烂了,过江后是赤脚走到嘉兴的。
年轻的张锦泉开始以弹棉花为生,由于脑筋活络,没过两年就在春夏弹棉花淡季时,在嘉兴北大街孩儿桥头拎着竹篮沿街叫卖粽子,这孩儿桥离张家弄仅一步之遥。
他的粽子沿用了自家祖传的兰溪粽子配方,四角交叉立体长方枕头形,将火腿、鲜猪肉入粽,一举打破了嘉兴只有白水、豆瓣、红枣、红豆、碱水粽的旧制,一时声誉鹊起。
味道可能和这一款差不多
▲
后来,张锦泉索性调集了一些兰溪老乡,在张家弄开了店铺,起名“多味斋”。张锦泉不但重视店堂生意,还派人去火车站站台上提篮叫卖,通过南来北往的旅客,嘉兴粽子很快成了风靡沪杭一带的名点。从此,也就有了“金华火腿兰溪出,嘉兴粽子兰溪式”的典故。
1939年,又有两个嘉兴人冯昌年、朱庆堂加入进来,粽子店共分5股,其中张锦泉2股、朱庆堂2股、冯昌年1股。后经拆字先生以5股为“五”,粽香为“芳”,起名“五芳斋”。
合股一年后,三人分道扬镳陆续各自经营,冯昌年在“五芳斋”前冠以“昌记”;张锦泉的“五芳斋”最后被伪治安大队副官郭士荣占有,冠以“荣记”;朱庆堂在“五芳斋”前冠以“庆记”。
为了相互竞争,三店各自在用料、配方、包裹、烧煮上动足脑筋,使粽子技艺日趋成熟。后来,冯昌年在店招上加上了“真真老老”的字样,以证明自己的店最正宗,郭士荣也在店招前加上了“真真顶顶老店”字样,朱庆堂加上了“老老真”的字样。张家弄里五芳斋粽子店三足鼎立的奇观就此形成。
姚九华:
力挽狂澜使五芳斋得以续存
1948年,一位同样来自兰溪的年轻人姚九华进入“荣记五芳斋”当学徒。
1928年11月14日,姚九华出生在兰溪县永昌镇潭塘坞村(现永昌街道瑞溪村)的一个贫农家庭。凑巧的是,和前辈张锦泉一样,姚九华去嘉兴起初也是以弹棉花为生。
按规矩,新来的小伙计从烧饭、洗涮、看孩子做起。管吃管住,没有工钿。姚九华早晨天不亮起来点火烧粽子,白天给伙计们烧饭,帮老板娘管两个年幼的小孩子,晚上粽子店打烊后,负责将店堂打扫干净。没过多久就成了里面的师傅。
不过,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他会成为五芳斋传奇延续的关键一环。
1952年,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老板郭士荣夫妇相继去世,粽子店面临关闭,姚九华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经营重担。为减轻资金压力,他一方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,另一方面自己带头减薪,以实际行动带领店里的伙计们共度难关,使张锦泉于1921年创立的五芳斋粽子得以续存。
1956年公私合营,“荣记”、“合记”、“庆记”三家“五芳斋”及“香味斋”四家粽子店组建为一家“嘉兴五芳斋粽子店”,姚九华被任命为公方经理。在他的努力下,五芳斋粽子店由10几人迅速增加到80多人,营业面积也由20多平方米扩张到200多平方米。1959年姚九华获得了嘉兴市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,并作为嘉兴市7名代表之一,去北京参加了全国财贸系统比武大会。1982年,姚九华被任命为嘉兴南湖饭店副经理。
改革开放后,姚九华先后发起了机械化拌肉、拌米和高压锅烧粽子等技术革新,还在全省带头搞起了“全额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”。1988年,姚九华申请注册了“五芳斋”商标。
张锦泉创始了“五芳斋”,而姚九华真正将“五芳斋”从前店后坊的老店,走上了产业链整合的现代化企业。如今,五芳斋集团员工达到6000人,年产粽子4亿只,年营收47亿元,不但是全国粽子行业的龙头企业,还跨入了全国餐饮行业百强、食品制造业纳税百强企业的行列。
2009年9月23日,姚九华被评为“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”。2011年,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,姚九华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这是对姚九华毕生致力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的最高褒奖。
2012年6月,85岁高龄的姚九华曾回到老家潭塘坞村,上一次回家还是在母亲去世时。这次回家了却他的三个心愿:一是给父母上坟;二是看看少时的老屋;三是尝一下久违的家乡菜。
2012年12月23日,姚九华病逝。五芳斋集团表示,“姚老的离世使五芳斋失去了一位灵魂人物”。有媒体评价他“曾力挽狂澜使五芳斋得以续存,并成为中华老字号”。
如今,他的家人包括儿子、外孙女等都在五芳斋工作,继续传承先辈的事业。
本文地址:/html/zzls/270.html